鋦瓷匠人|補綴缺憾
作者:崔瀟 王佳堯 編輯:王佳堯 來源:吉林廣播網 2020-10-21 15:14
在一間不足10平米的工作室里,36歲的仲飛龍開始了他一天的工作。他正準備修補一盞白瓷墨彩禪定杯,潔白的瓷杯從腰間截斷,犬牙交錯的裂痕讓人難以想象它經歷了多么可怕的意外。
我原來是畫畫的,原來是在高校里做一個專業課的油畫教師,無意中接觸到了這個行業,我就特別喜歡。經過這幾年的學習,越來越喜愛這個東西。
瓷器修復被稱作“鋦瓷”,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,俗話中“沒有金剛鉆,別攬瓷器活?!闭f的就是這個行業。
除了能把它修好之外,還要講究它的美觀性。比如說這個釘的大小、長短、寬度,每一個釘安排的位置,考慮它的設計感。
修復瓷器并不容易,首先要“找茬對縫”,將破碎的瓷器拼合在一起,確定“鋦瓷”鑲釘的位置。然后用繩子將瓷器捆綁固定,即傳統“鋦瓷”中的“捧瓷”。
每個東西壞的情況都不一樣。每個東西都是新的需要去解決的一個難題,每一個都是一次性成功的。
“鋦瓷”過程中最難的一步便是鉆孔,要在瓷器裂痕兩側各鉆出一個直徑不足1毫米的小孔,并且不能將纖薄的瓷壁打穿,只能鉆到瓷壁厚度的三分之二處,多一分少一分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。
如果這個瓷器僅有一點八毫米,那打孔的時候就要非常小心。有一次我就直接打穿了 打透了,那樣的情況就屬于失敗。
簡直就是心都顫了一下,心情簡直太糟了。
每一件需要“鋦瓷”的瓷器傷痕各有不同,用于“縫合”它的鋦釘也大小不一,最小的鋦釘長度僅有3毫米,而這些鋦釘都需要手工制作鑲嵌。
前幾天有一個人來了,他拿了紫砂壺。紫砂壺是他媽媽留下來的,是老的紫砂壺。寄托了一份情感在里面,把它修好了其實也是把思念和回憶給它修補起來。就像我這個店里寫的 補綴心意,其實就是這個道理。
鑲嵌過后,還需要為鋦釘修型拋光。最后用蛋清等材料混合而成的蛋漿“溜縫”,一件破碎的瓷器就此重獲新生。
修補這工作,本身就是藝術再創造 藝術再加工,它就是一種生命能夠再延續的過程。它會更有生命力,就是所謂的手作有溫度,對器物本身和對于感情來說兩方面都應該算修補。
仲飛龍“鋦瓷”工藝